2023年计划实施四大类66项水利工程 烟台全域治理“母亲河”

记者从15日召开的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烟台水利建设,呈现出三个新变化:

建设重点从城区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转变。在推进老岚水库等城市供水保障工程的同时,也发力农村供水保障、河道生态整治等方面。

治理任务从分散治理、防洪治理向全域治理、生态治理转变。在全市开展县域“母亲河”建设,全流域统筹防洪达标、水生态优美、水与经济融合、水管理现代化多个目标任务。


(相关资料图)

实施项目从传统基建项目向数字水利转变。实施市县两级智慧水利建设以及大沽夹河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把智慧化建设作为推动水利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

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母亲河”建设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2023年开始,烟台将开展县域“母亲河”建设,成为全省实施全域“母亲河”建设的首个地市。

什么是“母亲河”?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治理范围有哪些?有什么建设要求?

“母亲河”是指境内最长河流,或对保障本区市防洪、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的河流。

按照时间节点,今年2月底前,确定县域“母亲河”名录。4月底前,制定出台实施方案。6月底前,各区市县域“母亲河”建设全面启动。年底前,基本完成王河、界河、黄水河3条县域“母亲河”建设。到2025年,每个区市至少建成一条“母亲河”。

在治理范围上,“母亲河”建设将体现全流域、全区域概念。本地区独有河流要从源头到入海入河口全域治理,跨区市河流境内河段全面治理,区市之间、河道与水库、上下游、左右岸、河道内河道外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母亲河”建设也有相应的建设要求——

防洪要达标,必须全面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全域闭环、不留缺口;

水生态环境要优美,水质质量与生态基流持久保证,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色相互协调,文化生态与群众需求结合兼顾,空间管控和日常管护严格有力,把“母亲河”打造成水面相连、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长廊;

水与经济要融合,因地制宜,以水为脉,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水管理要智慧,同步实施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等智慧水利建设,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成为建设重点

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和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提升水利决策管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支撑。

“过去我们是防洪保安,保大江大河安全,现在是数字孪生,孪生水利。”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玲说,当前智慧水利就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智慧化是水利工作的重要抓手。

全市水利系统将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进水利行业监督管理改革。市水利局副局长郝善丞在会上透露,今年,市水利局将智慧水利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年底前将搭建起以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控为主的3+N应用平台,基本实现全市主要河流水库四预功能。2025年前,通过拓展感知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台功能,切实提高水利行业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加快项目建设构建现代水网大格局

围绕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和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今年,烟台计划实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数字水利四大类66项水利工程,总投资约269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比2022年增加14.3亿元、增加近1/3。项目实施后,可年新增治理河长440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新增水资源调配能力3400万立方米,将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强水利支撑。

抢进度、促增长,狠抓项目开复工。市水利局副局长张雷表示,2月底前续建项目将全面复工,6月底前大多数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实现“时间过半、完成投资过半”目标,三季度所有项目开工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投资计划,充分发挥水利投资对社会经济拉动作用。同时,加快项目论证谋划,做好储备,为顺利完成“十四五”水网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2月9日,老岚水库、留驾水库除险加固、大沽河、清水河、蚬河、柳子河、王河、小沽河等8个项目开复工,2023年已累计完成投资8465万元。(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岳庆河)

关键词: 市水利局 完成投资 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