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见山东丨烟台:渔灯节里话丰年

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 汤淼 韩旸 烟台报道

1071公里,是烟台的海岸线长度。向海而生,是这座城市最显著的特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辽阔的大海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烟台人,在与大海的共生发展中,这座城市也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渔灯节,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料图】

数百条渔船齐聚码头,渔民们倾巷而出,腰鼓秧歌、舞龙舞狮,祭海送灯,祈愿丰收。这,便是渔灯节的盛况。

寻根溯源,渔灯节从元宵节中分化而来,源于500年前,是山东省烟台市黄渤海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流传于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是胶东渔家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渔民自发组织通过祭海神、拜龙王、送渔灯等文化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每逢渔灯节,一大早渔民们便开始忙碌准备祭祀用的贡品。口中含着元宝的猪头、一年来打的最大的鲅鱼、胶东独有的大饽饽……一件一件物品被固定好“造型”,放进了火红的食盒里面。

还有的渔民会亲手制作渔灯,将寓意财富的胡萝卜切成段,用勺子在胡萝卜段中间挖一个小凹槽,直径与蜡烛相当,然后将红色蜡烛固定在胡萝卜上,便是最传统的渔灯。

准备好物品,家家户户便默契地朝码头祭海大典现场汇集,届时数百艘渔船齐聚码头、全体渔民倾巷出动、欢快的锣鼓响彻整个海岸,成为海港一道壮观丽的文化景观。

芦洋村村民丁学平告诉记者,渔灯节是渔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甚至比春节更隆重,他自儿时起就每年都参加渔灯节,从跟随父亲祭海到后来自己亲手准备贡品,对渔灯节有着难舍的情感。作为胶东渔民的图腾盛典,渔灯节展现着当地独特的民俗风貌。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充分发掘和弘扬渔灯文化,盛大举行渔灯节,祈福巡游、花车巡游、祭海大典等环节热闹非凡,更引入渔灯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传统渔家民俗和渔家风情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一种符号,渔灯节穿越古今,见证了那些摇橹的年代,也见证了当代的发展。它将作为山东特色“渔文化”中闪亮的一抹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