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速讯丨走近烟台非遗传承人|于永波:修炼身心 传承传播螳螂拳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即日起,大众网烟台开设“走近烟台非遗传承人”栏目,通过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展现烟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亮点与特色。
非遗传承人于永波
于永波书写的瘦金体
【资料图】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而言,这半辈子主要专注了两件事:一件是传承螳螂拳,一件是习练瘦金体。这两件事,一文一武,一动一静,但都蕴含着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不论是练武还是练字,都是修炼身心,我希望通过习练,既对自己有所提升,也能做好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于永波表示。
学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出生在螳螂拳发源地莱阳的武术世家,于永波拥有学习武术的天然优势。“我父亲年轻时练习过一些拳术,他练拳的身势让我耳濡目染地学到些武术套路,所以我从小就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11岁开始,于永波专攻螳螂拳,先后跟随刘美杰、李成周、王启增三位师父学习,并有幸得到过泰斗级人物王元亮的指点,传承了螳螂拳的一些正宗拳法。
螳螂拳与其他武术一样,需要从基本功练起,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超强的耐力。谈及早年习武,于永波说,他刚入师门不久,才练了几天花架子,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地缠着同门赵师兄比武,谁知赵师兄练的是铁臂功,比试中他的胳膊被“碰得”肿成馒头。从此他明白了,习武没有捷径可走,功夫是一滴滴汗落在地上砸出来的,于是他坚持每天对着树干抻8000下胳膊,坚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终于得到了师父的肯定。
随着武术的日益精进,于永波开始走出“家门”,与高手过招。“比武不为输赢,更不为争强好胜,是为了增进技艺,为了弘扬螳螂拳。”于永波表示。
2007年,在首届“黄山论剑”武术大赛中,于永波的螳螂拳夺得冠军,之后,他多次获邀做武术大赛的裁判或武术段位的评委。后经申报和评审,于永波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2016年10月举办的“孙膑拳杯”首届中国(安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上,于永波演练的螳螂拳获得了金奖,让螳螂拳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中大放异彩。
螳螂拳是中国武术十大拳种之一,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于永波表示,螳螂拳的风格非常突出,拳掌肘膝、腿脚臂身并用,配合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等手法以及“五合三催”的身法步法,如“曲水漫沙、无微不入”,又如“金盘散珠一齐滚来”,使人防不胜防。
习武四十余年,于永波已成为能单指碎绿豆、挥臂断石柱的武术大师。于他而言,如何传承螳螂拳更为重要。
多年来,他通过公益讲座、进学校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展示、传授螳螂拳。去年受邀进驻所城里非遗街区后,于永波便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新的传习基地,开门授徒,目前这个传习基地已经有了2000多名学员。“每周都有数场学拳活动,周末人更多,年龄上既有中小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学员。”于永波说道。
练字:传承是最大的动力
除了传授螳螂拳,于永波还通过整理拳谱的方式传承、传播螳螂拳。他表示,目前流传的螳螂拳谱并不系统,只有整理出一套系统拳谱,才能更好地传承螳螂拳,将其发扬光大。
重要的事情自然亲自上阵。于永波运用自己擅长瘦金体的优势,在习武的同时坚持练字,并因此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瘦金体。“我这半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练螳螂拳,一件是写瘦金体。”于永波说道。
对于永波来说,练瘦金体与传播螳螂拳相辅相成,练瘦金体是他的生活方式。
据悉,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汲取了多位书法大家字体的精髓,创造出的独特字体。
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螳螂拳大师于永波自然拥有足够的定力与毅力练好瘦金体。
多年钻研,于永波认为瘦金体与魏碑有密切的联系,在习练过程中,他也有意借鉴魏碑的一些笔法、笔意,融合成自己的风格,筋骨遒然而灵动有神。
如今,他又把瘦金体与螳螂拳的传承融合在一起——书写一本拳谱。他系统梳理了螳螂拳的历史、习练分解及授课当中的一些心得,不断完善更新拳谱,并用于传承当中。
前路漫漫,于永波表示,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螳螂拳,参与学习螳螂拳,把螳螂拳更好地发扬传播下去。
关键词: